押注薯条“超级大单品”杀疯了,肯德基“又粗又脆”是亮点,麦门信徒则觉得麦当劳“咸味刚刚好,口感绵密”,也有人会说都好吃,但最喜欢华莱士,因为便宜。
不管“大众评审”们最终把票投给了谁,薯条收获的关注度都只增不减,甚至越来越多的薯条专营店,也成了年轻人的网红美食打卡地之一。
那么,薯条是如何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的?成为“超级单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薯条变身千百种风味、进入千家万户的饭桌,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国产化”变迁。
在很长时间里,虽然中国土豆(马铃薯)产量世界第一,但需要从国外进口冷冻薯条。
就像做菜时不同品种土豆炒出来的土豆丝色泽、爽脆程度不同一样,土豆的种类不同,其还原糖含量、薯形、芽眼的深浅和多少、薯肉颜色、干物质含量都不一样,而这些,决定着它是否适合做成冷冻薯条、以及做成薯条后的口感。
一个事实是,中国主要生产的土豆品种是“菜薯”,多用于鲜食,并不适用于做炸薯条。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薯条DIY爱好者使用市场上直接买来的鲜薯炸薯条时,不管如何严格按照教程1:1复刻,都很难得到买半成品冷冻薯条空气炸锅复炸一下的口感——要么薯条太软糯,炸完面目全非、甚至直接粘成一坨;要么芯还没熟,外面已经焦了……
而“夏波蒂”(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适合油炸)是用于制作冷冻薯条的主要薯种之一,它于1987年引进国内,2002年左右在国内初步实现规模化量产,随后产地不断向乌兰察布等更适宜种植的地区转移。
最近因为《再见爱人4》“熏鸡”备受关注的乌兰察布,就因为地处北纬41度马铃薯黄金产业带,拥有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加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被誉为“中国薯都”。凯达工厂就选址于此。
有了适合做成薯条的土豆,还要有能让土豆变成美味薯条的工业化流程。从依赖进口到实现薯条“自给自足”,关键的一步是提高产能。
根据《我国马铃薯速冻薯条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比较典型的速冻薯条加工流程包括:
基本原料→ 清洗、去石→(分选→)去皮→(预加热→)切条→ 分级筛选→两级漂烫→调质→干燥→水分平衡→预油 炸→脱油→速冻→计量包装→质量、金属选别→装箱、 入库。
就拿“去皮”这个看似简单的流程来说,如果土豆去皮不到位,会影响口感,但如果去皮过度,又会降低产量。从人工去皮到机械去皮、蒸汽去皮,都在一步步提高去皮效率。
目前,国内冷冻薯条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使用进口设备,单体加工规模大的企业,这类企业投资成本高,数量较少;一类是以生产速冻蔬菜为主、兼顾速冻薯条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使用国内设备、单体加工规模小,但数量较多。
国内冷冻薯条产能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前者。其中,肯德基、麦当劳的主要供应商辛普劳、麦肯食品等外资企业率先进入中国,带来了成熟的技术,国产企业紧跟其后,逐步建立工厂和产线。
以把工厂建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凯达为例,坐拥产地优势的同时,凯达实现了生产环节的高度自动化,通过智能化、机械化生产,严控品质的同时节省成本,让产品的质价比变得更高。
在凯达的生产线,一颗带着泥土的新鲜土豆,变成下锅复炸后即可食冻薯条,仅需90分钟。
根据公开信息,预计两年内凯达有望拥有亚洲最大的冷冻薯制品加工能力,计划在未来几年建成6条薯条线条全粉线。(薯饼、全粉线为主要为了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同时也可以减少薯条加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提高产能和经济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冷冻薯条国产化的过程中,以凯达为代表的企业不仅缓解了国内的薯条供需紧张的问题,还出海拓展了海外市场。目前凯达海外销售占比约4成,已将国产冷冻薯条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与地区。
但从马铃薯育种到薯条口味的研发,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2024年12月,凯达首轮融资获得黑蚁资本领投、建发新兴投资跟投的近4亿元融资,融资款将被用于产线建设、育种研发、品牌营销等,持续深耕马铃薯全产业链优化整合。
据了解,在外资品牌主导的时代,国内冷冻薯条的价格一直在百元以上每箱。而凯达恒业等国产品牌大幅度提升产能后,国内冷冻薯条的价格被打到了百元以下。
以凯达为代表的国产薯制品加工企业的价格优势,依靠的是中国产地与中国制造的双重优势。
在亚洲,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最适合种植冷冻薯条所用马铃薯的国家。冷冻薯条对原料要求严格,需要马铃薯高淀粉、低糖分,并且大小均匀、表面光滑。
这类马铃薯适合在北纬40-50度的冷凉区域生长,如中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与加拿大、美国北部相似,能满足优质加工马铃薯的种植需求。
印度虽不在冷冻薯条加工马铃薯的黄金纬度内,但其高原地区和北方平原气候接近温带,同样为种植高干物质、大块茎的马铃薯提供了理想条件。
上个世纪80年代,麦当劳的供应商辛普劳曾考察泰国、韩国和菲律宾等地的种植条件,但直到来到中国,辛普劳才发现适宜的气候和环境。
乌兰察布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地,以及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并已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到深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世界三大冷冻薯条供应商之一的蓝威斯顿,以及凯达恒业的加工产业园都选择落户乌兰察布,让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65万的地级市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薯条加工基地和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
不仅是种植条件,薯种的选择与质量也会影响薯条的质价比。当时中国种植的马铃薯大部分更适合中餐烹饪,淀粉含量低、糖分含量相对高,辛普劳认为其不符合冷冻薯条加工需求。
随后,辛普劳引入了布尔班克(Russet Burbanks)等品种,并于1993年在中国合资成立了首家冷冻薯条工厂。
随着连锁快餐巨头在中国的扩张,爱味客、辛普劳、麦肯等国际企业相继将先进的马铃薯品种、加工技术和设备引入中国,推动了冷冻薯条供应链的本地化。
自2005年起,本土企业蓝顿旭美、雪川、明杰、凯达恒业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与国际巨头争夺市场份额。
除了临近北纬41-43度黄金种植带的优势,中国制造的能力也逐渐外溢到薯制品加工业。国产玩家在学习与消化外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
例如就近种植基地修建加工产业园,引入配套企业与服务,降低运输成本;利用内蒙古当地的能源优势,降低能耗成本;薯制品加工自动化程度高,人力依赖度低等等。
公开信息显示,雪川目前年产法式冷冻薯条约15万吨,产品已出口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凯达恒业则透露,其乌兰察布产业园年加工马铃薯67万吨,未来太仆寺旗产业园建成后,公司总加工能力将提升至140万吨,冷冻薯条产能预计达70万吨。
连锁快餐巨头需要大批量、标准化、稳定供应的产品,倒逼工厂开发、使用符合薯条加工标准的马铃薯品种,并通过订单农业与大规模种植户、合作社合作。
根据Mysteel农产品调研数据,2024年北方一作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的马铃薯总种植面积较2023年增长约6.10%,增长大多来自“大西洋”、“麦肯”等订单加工薯的种植。
随着周期下行和消费疲软,不少消费企业从过去求增长到求生存,但凯达这几年发展还不错。
凯达创始人最初切入的是豆制品加工业务,因为中国人有三千年食用豆腐的传统,这种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凯达的基因——回过头看,凯达做的都是需求侧的大单品。
以冷冻薯条为例,全球需求量达到2700万吨。根据市场调研公司Fortune Business Insight的数据,2024-2032年期间,这一市场还将保持5.6%的年复合增长率。而中国市场的增速会更快,预计维持在10-15%之间。
这得益于冷冻薯制品加工商辛普劳1990年跟麦当劳合作进入中国,培养了中国的西式餐饮习惯。之后,华莱士这样的本土西式快餐连锁品牌也迅速崛起,加上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市场的增长。
近年来,预制菜的快速发展,为中餐场景的薯类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目前,我们已经有非常适合这一场景的波纹薯、薯球等产品,同时也在加速开发,力争成为引领者。
过去,这一直是个由外资主导的市场,因为能种植优质加工型马铃薯的国家并不多。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作为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国,具备原料优势。
在加工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依然明显,尽管人工成本有所上升,但自动化技术避免了这一点。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原料端,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未来,凯达要认真培养长期合作的农户,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这样就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现如今,薯条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质朴的油炸土豆,满足了薯条爱好者们对“碳水+油脂”的渴望,“去码头整点薯条”则成为给他们提供情绪价值的精神食粮。
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促使产业端不断丰富薯条的形态、口味,精进制作工艺,但在吃薯条这件事上,消费端和产业端其实是“双向奔赴”。
目前中国马铃薯加工率仅在15-20%左右,而在更加成熟的马铃薯主食化国家,马铃薯的加工程度可以达到60%以上。无论是消费端还是产业端,未来,中国的薯条市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下一篇:傲世皇朝注册抖音2024年10月薯类制品榜单